2018年4月18日 星期三

2018新歸農運動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農村參訪活動

【活動緣起】
近一個世紀以來,伴隨著都會化與工業發展,農業與農村也同時導入綠色革命以及各種現化的機械設備,各種省時省力省工的技術引進,促成農業大量增產;但農業發展與農村發展並不一定是同義字,隨著農村大量人口流失與各種資源與文化的斷層,農村發展在全球化下遭遇重大的頓挫與危機。

然而,近幾年農業與農村的發展,開始出現非常不一樣的轉折與趨勢,大批的農二代、新農、半農開始回到農村務農,開啟自我人生與農村發展的新篇章。這樣的現象不僅只發生在台灣島內,而是以全球為尺度的地域翻轉。因而吸引了農業相關領域,以及社會學、人類學、地理學等等各學術領域研究者的關注,許多國際學者將之稱為 Back-to-the-Land(重返土地)運動;以鄰近之東亞為例,日本將之稱為UIJ-turn;韓國則指稱為歸農運動。

這個浪潮說新卻也不新,在西方脈絡中,許多研究早已指出,20世紀初期工業資本迅速擴張之際,早已有一批無政府主義者、合作經濟實驗者,嘗試在早期都市快速膨脹的泡沫中,以鄉村運動作為尋找食物、居住與能源的另翼發展途徑。而後在60年代的反戰年代中,成長於高度物質消費模式的戰後嬰兒潮,開始反省消費主義的種種迷失,伴隨著反文化、少消費的集體反思,亦開啟了第二波重返土地的趨勢。

而今,在所謂的後資本、後消費的年代中,新一波的歸農運動已然蓬勃復甦,從當代關注的永續環境面向來說,各種環境議題、友善農法、氣候變遷、能源與石油危機、社區發展、食物與健康……等多元議題,當代的矛盾與另類出路,全匯聚於農業與農村的介面中;從另一方面的經濟創新而言,由於各種物聯網絡與智慧科技的進展,各種創新經濟與共享平台亦是農業復興的新商機關鍵,亦吸引眾多農二代與新農人口投入農業生產的行列。

就上述這些現象而言,當代新歸農運動與上世紀的兩波現象是否有什麼承襲或異同之處?就當代的各國經驗裡,又是否有彼此啟發與學習之處?不論就實踐上的經驗參照,抑或學術理論的突破與創新,都需要透過更多的國際交流與文化轉譯,並建立長期合作的國際連繫網絡,藉以讓台灣鄉村發展與農業推廣的相關領域中,碰撞激盪出更多美麗的浪花,促進台灣未來在鄉村領域的經驗深化與學術創新。


【活動目的】
本國際研討會舉辦之目的係希冀透過學術論文發表、圓桌論壇、田野交流互動以及研討會前系列的鄉村發展論壇,增進國際鄉村發展領域之產、官、學、研等專業人士,對於當代與東亞新歸農運動的深刻理解。並於國際研討會中特別邀請到英國院士級之鄉村發展專家,以及日本京都大學與韓國高麗大學在農業發展領域之知名教授,希望國際頂尖學者們的演講與交流對話,為台灣內部帶來最新的學術專業思想養份與啟發。

1. 歸農政策探討
這波新歸農運動正以全球為地域尺度開展,以政策面而言,由於東亞國家之日本與韓國與台灣經驗與政策環境最為相似,最具政策交流與參照之實務價值,因此本屆研討會一方面廣納各國與歐洲的多元經驗,但在政策討論之聚焦上,將特別著重日本與韓國政策的交流對照。

2. 鄉村學術創新
歸農運動有著上一個世紀以來,伴隨著現代都市發展的反思與實踐,而在學術上開展相當精彩的研究。面對當前新一波的新歸農現象,不僅在農業與鄉村研究領域,亦同時在人文社會研究相關之社會學、地理學、人類學、政治學、教育學等領域成為研究熱點。鄉村在實踐層次上,不僅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另翼典範,在學術發展上,亦有潛力從鄉村的矛盾與機會中,探尋更深刻的當代社會現象與發展內涵,發展學術理論創新的研究貢獻。

3. 田野交流對話
本研討會除了於會議室內之學術交流之外,亦安排中部兩地的田野參訪行程,俗語說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,亦是肯認走出學術殿堂,田野就是學習社會萬象的最好教材。本參訪活動透過與在地組織、中部傑出青農之交流訪談,期望能讓國際研究者們,看見在地組織如何發展鄉村工作與台灣青農的堅持與創新,同時回饋相關國際經驗給台灣參考,讓國際經驗觸及台灣鄉村,促成更多全球與在地的正向互動。

【活動時間】
鄉村發展論壇:20185-10月,共4
國際研討會與田野參訪:20181035

【主辦單位】
台灣鄉村社會學會、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